同城杂谈栏目视频美女
  1. 生活
  2. 正文

悲情名将贺若弼:忘记父亲的刺舌警告,也以诽谤罪诛

贺若敦,是北周的著名将领,以勇敢善战闻名,武功卓著,闻名于世。生于西魏文帝大统十年。贺若本是鲜卑语,意为“忠贞”。据说,北朝孝文帝因为他的祖先对北魏有“忠贞之节”,遂赐以贺若为姓。
贺若敦本来就是个口无遮拦的直性子,后来,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而心存不满,不分什么场合和人员,总爱大发牢骚?
武成二年,由于北周的属地湘州被陈朝将领侯真、侯安包围,断绝了粮道,贺若敦奉命率领六千兵马渡过长江,救援湘州。因为连战皆胜,贺若敦便有轻敌之心,结果陷入陈军重重包围之中连退路也被断绝。但是贺若敦毕竟是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他百般设计与敌人周旋。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居然和陈军相持一年多。陈军见难以吃掉贺若敦,也不再想与他周旋下去,便让开了道路,放贺若敦回到北周。
当时,北周大权都掌握在宇文护手里,他以失地无功为名,罢免了贺若敦的官职,除名为民。不久,贺若敦又被重新起用,历任金州总管、中州刺史,但他自负有功,难以忘怀湘州之役,在自己陷入重围的危机情况下,还能够全军而还。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被除名,那些和自己资历相当的人都当上了大将军,而自己仅仅是个刺史而已。于是,贺若敦心里不免心存怨气。
这一天,宇文护的使者到贺若敦的军中办事,谈起此事,贺若敦居然对着使者大吐怨言。使者回去后就向宇文护说了,结果,宇文护大怒。召他回朝,逼令他自杀。
贺若敦在临死时,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跟前,嘱咐他说:“我因为口舌而有杀身之祸,我儿今后说话,一定要多加考虑,不能随便说话。”说罢,就用锥子把他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来告诫贺若弼,要慎重说话。
这时,贺若弼已是二十二岁的青年人了。他看到父亲的痛苦下场,连忙点头,表示记住此话。
贺若弼少年时期好读能学,颇显才具,很有些文韬武略。和父亲一样,弓马娴熟,胸怀大志,为人慷慨尚气节,同时,又博览群书,在当时就有很高的名望。后来,被周武帝时期权势很大的齐王宇文宪所看中,让他到齐王府做记室,管理王府的文书工作。不久,以文武才干,被封为当亭县公,官至小内史,从而成为皇帝亲近的一名官员,参与一些机要大事的处理。
开皇八年冬天,隋朝发兵八路,大举攻陈,贺若弼任行军总管,征战中屡建奇功、受隋文帝优诏嘉奖,加位上柱国,晋爵宋国公,官至右领军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贵盛极于一时,位高望重。得到的赏赐最为丰厚,家中珍玩财宝不可胜数,奴仆成群,仅是地位较高、穿着华丽的就达数百人。然而对于父亲的惨痛教训,他遂忘却了。
年轻时,贺若弼还能记住他父亲的教训和临终的嘱咐,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这样的做人原则来约束自己,事前三缄其口,向来不敢轻易说话。可是时过境迁,自己给隋朝立功无数,居功自傲,早就无所顾忌了。
贺若弼又自视文武才略朝中无人可比,便有了当宰相的心思。一个被他认为“只会吃饭”的苏颍为相已令他愤然,待到杨素为相后,他依然只是个将军,便再也按捺不住,频发怨言。
杨素正受隋文帝宠爱,素来嫉妒贺若弼的大功,从中陷害,隋文帝便把贺若弼免官。免官后他依然故我,怨言不止,便在开皇十二年(592年)被捕下狱。公卿大臣都迎合权臣的意思,要求将贺若弼处死。
隋文帝因而问贺若弼说:“大臣们主张按照法律办事,你还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吗?”
贺若弼回答说:“臣率领八千士卒渡过大江,生擒陈后主,我想这就是不应被处死的理由。”
隋文帝一听,十分不悦,说:“这我已经格外重赏,为什么还要重提这件事?”
贺若弼说:“我虽已经受到格外赏赐,现在还希望能受到格外的优待,使我活下来。”
隋文帝思考了数日,最后还是念他灭陈之功,特令免于处死,削除官爵,除名为民。

过了一年,隋文帝终究觉得他平陈的功勋太大,不宜因小过免除,便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不过隋文帝。
对他骄横自负的性格实在头痛,不让他担任具体职务。不过在每次宴请群臣的时候,待他的礼遇还是很优厚。
开皇十九年宰相高颖得罪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贺若弼认为他无罪,站出来为他说情,从而激怒了隋文帝,贺若弼又一次被捕入狱。后来隋文帝可能觉得做得过分,又把他释放了。
一天,隋炀帝在东宫时,曾故意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个人都是良将,你怎么看他们?”
贺若弼毫无顾忌地回答:“杨素是员猛将,但没有谋略;韩擒虎是员战将,但不会带兵;史万岁是员骁将,别的本领平常。”
杨广再问:“那么谁可以称之为大将呢?”
贺若弼讳莫如深地说:“这就要看殿下的眼光了。”
杨广不再言语。他明白贺若弼话语之意,就是说只有自己才是大将的材料。隋炀帝对他的骄横感到无法容忍。所以,他即位之后,就寻找机会想收拾贺若弼。
大业三年,隋炀帝巡视北部边塞,贺若弼随行。隋炀帝到达榆林,为了向突厥显示朝廷的威风,命令宇文恺修了一座规模宏大、设施豪华的行宫,隋炀帝这些劳民伤财之举,引起高颖、宇文弼等许多大臣的非议,贺若弼也私下议论他宴请启民可汗过于奢侈。隋炀帝得到密奏,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六十四岁的贺若弼和高颖、宇文弼三人同时处死,并把贺若弼之妻及其子贺若怀亮没为官奴。不久,贺若怀亮也惨遭诛杀,家中其他人众一律被流放边疆。
贺若弼不仅是隋朝的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名将,他仅以八千人灭亡一个国家,在历史上,能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下,以少胜多,并取得完胜,也属罕见。然而,贺若弼之死,既不在于功高震主,也不在于“敌国灭,功臣亡”,纯属口舌惹祸。
他早年尚能严守父亲遗训,谨言慎行,功成名就后,便骄矜自视,目空四海,隋文帝没有杀他,已算是深恩厚德了。到了隋炀帝时,即便他小心谨慎,也未必能够寿终正寝,偏偏又重蹈父亲覆辙,胡乱说话,连老父亲死前的那一锥,也忘得一干二净,他的惨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贺若弼就是乱说话,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最后导致被杀。古语说:“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因为言多必失,人言者,动也。言语随便,就可能会招来事端,惹来灾难。
因言语惹祸,伤害自身的人,难以记数。智者言寡,凡事都审时度势,慎重说话,谨言慎行。这样可以避免惹是生非。不授人以口实,对自己终是有益,少说多做应该是所有人遵循的原则。而逞口舌之能一定会损失惨重,嘴上占了便宜,行事上就会大大吃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