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杂谈栏目视频美女
  1. 生活
  2. 正文

长沙风俗习惯:纸钱焰烧中元火


长沙俗语:“七月半,鬼乱窜”。农历七月半,在中国民间向来俗称“鬼节”,此日烧包祭祖(注:此节在上古,为《诗经小雅》、《春秋繁露》中国四祭中的“尝”祭日,曾行于庙堂之上),道家则称此日为中元节,佛家称盂兰盆节。可见七月半,儒释道三教汇流,互相影响,所含神秘色彩颇浓。
长沙人有句俗话:“挂宝祭土,烧包祭祖”。“挂包祭土”说的是清明,“烧包祭祖”则说的是七月半。
七月半烧包祭祖,在长沙人意识中,意在纪念祖先,追思教养之恩,其出发点符合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因此从民国起,政府以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及防止火灾等理由,禁止民众过“七月半”鬼节,但七月半烧包之俗,却直到现在,仍在流传。
长沙民间“七月半”烧包,可从农历七月初一,一直烧到七月十五。但民众公认七月十一至十四这几天的黄昏和夜晚为烧包的最好时期,这一时间段因烧包而带来的空气污染值也一定非常高。七月十五,民间相信这一天是“鬼门关”,因鬼门关闭,烧包太迟,祖宗只怕领不到包封及钱纸了,故“鬼节”虽称“七月半”,实际上七月十五这天,长沙城内阒然清净,反倒无人烧包。至于七月初一起,会有人烧包,则是烧给新亡之鬼的。
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半打止的鬼节期间,长沙人“接祖宗”也分别有“接新客”和“接老客”之说。“新客”指的是新亡之鬼,接它们要从七月上旬开始接;老客则是亡故已久的人,包括老祖宗,在七月初十后接就可以了。无论接新客、接老客,此时须清洁家中神位,更须摆祭菜,可请老客或新客“尝新”。此际新谷登场,园圃不乏新鲜时蔬,市面也有新鲜水果,并摆酒席招待新客、老客,然后才是在阳世上的人,借此节日阖家团聚。
“七月半”时的长沙天气极度溽热,从七月初十至十四日,街巷或村庄的空坪隙地,午后直到黄昏,尤其在夜晚,鞭炮时时炸响,火星乱溅,乌烟瘴气,气氛似乎阴森神秘。大人担心孩童“火焰”较低,怕其撞上不干净的东西,故禁止其出门,或告诫大人带出必须早归。喜论鬼神无聊之“里手绊”,常于此时造作“鬼话”,称:家中置办酒席“接老客”时,胆大者头戴洗菜的竹箕,躲于门背弯里,从门隙处可窥见“祖宗”鱼贯入席,以此可证鬼神之有无。此说直到20世纪80后代仍在南门口的学院街一带流传,我有位同学名叫李新桥者曾用此法试验,却什么也没有看到,事后反倒挨了家中父亲一顿饱打?
七月半烧包,在烧包时,会出现一个个印着蓝色或红色花纹、像信封式样的纸套,这就为“包”。烧包居民往这个信封纸套内装入黄裱戳印纸钱,有的也装冥府纸钞。但包上寄送地址,从民国开始,人们就已经不知道如何写了,于是一般人就在信封上写“今逢中元之期,某某奉全家虔备钱财一封给某某享用”等等,这样的信件地址,极像契诃夫小说中万卡写给爷爷的信一样,能不能寄达,真的很难说,但至少它表达了活在世上的亲人们对已经亡故者依依眷恋的骨肉之情。
长沙人烧包,时间在午后,包上要滴鸡血,正式烧包火光熊熊之时,有的还会在纸包周边撒饭或撒米粒,据说这是为了不让流浪的饿痨鬼乱抢自家烧给亲人的包,但为了安抚它们,也得给他们一些多可饱腹的饭食。当然,“七月半”对饿鬼也免不了会进行一些祭祀。道家就在“七月半”——道家所称的中元节有“普度”活动,佛寺因目连救母等故事,会在七月十五“施食救助十万饿鬼”。此外,民国长沙报纸记载,“七月半”长沙亦有在湘江中放河灯之俗,据说可引导水中孤魂上岸享受祭食,故放河灯时,河边放有桌子,桌上摆设三牲及酒食,甚至预办酒席,让其享用,如饭菜不够,还提示它们可去庙中享用。以上这些内容,当然与科学精神,与“无神论”的理论不合,所以不必详谈,点到为止。但施食野鬼饿鬼,却也表明了中国人确实具有“推己及人”的仁爱慈善的美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