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杂谈栏目视频美女
  1. 生活
  2. 正文

湖南长沙风俗习惯:绣女七夕夸针巧


牛郎织女神话,在中国家喻户晓。农历七月初七名“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国古代一个专属妇女的节日。是夜,夜观天象,据说可见牛郎、织女二星相会于天河。唐诗中杜牧已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名句,之前在公元六世纪生活的南朝宗懔已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夕节风俗,说当时妇女于天上牵牛织女相会之夜,“结彩缕,穿七孔针”,又“陈瓜果于庭”向织女“乞巧”等,这些风俗与1200年后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长沙县志》等书记载的长沙七夕风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见风俗传承,并未变样。
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在晚年回忆说,她小时候在湖南时,于七夕夜也曾乞巧。除在庭院以瓜果敬织女星外,更要新月星光下,用红丝线穿七口绣花针。那夜用大瓷盆盛清水放在月光下,次日早将花针轻轻横放在水上,如果花针浮而不沉,且日影射向水下时,针影现出如花蕊,如笔,如算珠等,便是乞到巧了。
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民俗调查时,长沙城乡说法又与曾宝荪不同。旧时长沙七夕乞巧,多为女孩,她们在乞巧时,常在七夕前一夜,以杯盘盛装鸳鸯水(一半井水一半河水),置于露天。次日晒于太阳下;水面常会生出一层水膜。七夕之夜,少女们摆瓜果敬织女牵后,各自拈一根小针,投于水中。可能是在水膜托浮下,针往往不沉,即乞得一年手巧。据说使用鸳鸯水,是应牛郎织女这对神仙鸳鸯相会。
长沙北乡、西乡,晚清至民国,刺绣之风大盛。此夜乡间,习绣女子多会在朦胧月色下穿针引线,乞求获得织女星的神授。临睡前,湘绣女们并将七夕夜穿针的五彩丝线,悬挂于门外树梢枝头,因民间传说,是夜夜深之际喜鹊会往天河搭桥,这些丝线会被喜鹊衔去,铺搭天上鹊桥,湘绣女们也以此寄托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不过,俗传七夕当天,乡村四处已不见喜鹊,俗以为喜鹊在这一天都飞到天上去为牵牛织女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在树头嘈嘈啼叫的喜鹊,如果细看,会发现它们的头上毛羽已现出白色,这是因为它们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被他们踩过的缘故。
又,农户们于七夕常有夜看天河明晦之俗,谓可卜当年米价。天河暗,则米贵;天河明,即米贱。究其实,大抵因农户皆“靠天吃饭”之故。
新中国成立后,七夕节的一切旧俗,在时代大变迁中,俱已淡化,甚至消失。近二十年来,“剩女”现象和网络文化同时兴起,“七夕”竟因所含牛郎织女爱情元素,一度被网友们认定为为“中国情人节”,好事者亦常于此日为未婚男女组织集体约会,以制造男女相识、缔结姻缘的机会。
猜你喜欢